您所在的位置:陕西热线 > 新闻 > 正文

在对象关系中定义人之存在 ——评唐震哲学专著《接受与选择》

2025-02-19 15:53:35    来源:网络

唐三才

存在之问的永恒性与时代性

自德尔斐神庙镌刻“认识你自己”以来,“人如何定义自身存在”始终是哲学的核心命题。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从康德的先验主体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探索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却始终未脱离主体性哲学的窠臼。唐震先生的《接受与选择》以“对象关系四层次理论”与“人是其对象之所是”为支点,撬动了传统存在论的理论基石,将存在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关系性的生成过程。这一理论不仅是对哲学史的回应,更是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的前瞻性思考。


从主体性到对象性:存在论范式的突破
西方哲学长期以主体性为核心,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先验统觉”,均预设了一个独立于外界的、自足的主体。这种“主体-客体”二元论将人视为世界的中心,本质被视为内在的、固定的属性。然而,这一范式在解释现实时日益显露其局限性:个体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自我?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人的本质?传统理论对此缺乏动态解释力。
唐震先生提出的“人是其对象之所是”这一命题,打破了传统哲学以主体性为核心的固有观念。传统哲学观念中,“人是自我决定的存在”这一观点长期占据主导,人们通常认为人的本质是某种先天既定、固定不变的特质,它独立于外界影响,深植于个体内部。然而,唐震先生以全新的视角对此发起挑战,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其所处的对象决定。这意味着人并非孤立存在于世界,而是在与周围对象持续且复杂的互动中,逐渐塑造并定义自身。

他认为人与对象的互动关系,是定义存在的基础。这一论断将存在从“内在本质”转向“对象关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对象性。以原始自然阶段为例,早期人类通过感官与自然对象互动,从辨别可食植物到观察动物行为,生存技能与认知模式均被自然环境直接塑造。此时的人,本质上是“自然对象的人化延伸”。

重构人类存在的演化:对象关系四层次理论
唐震先生进一步将对象关系划分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虚拟自然四个层次,对象关系四个层次清晰展现了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步走向高度发展的自我生成轨迹。“对象关系四层次理论”为理解人类存在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这一理论不仅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历时性演变,更揭示了对象关系的共时性叠加——现代人同时存在于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本质在多重对象的交织中持续重构。

原始自然阶段:感官主导的被动适应。在原始自然阶段,人类与对象的关系主要基于感觉,是一种本能、直接的反应。人类的感官成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获取外界信息,以此判断环境安全性、寻找食物和水源等生存资源。例如,人类依据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会辨别可食用的植物及适宜的采摘时间;通过聆听动物的叫声、观察其行为,判断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危险。这种基于感觉的关系虽简单直接,却是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本质被自然对象所塑造,他们的生存技能、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在群体中的角色,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人化自然阶段:劳动创造的对象改造。进入人化自然阶段,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始彰显。此时,人类不再满足于被动适应自然,而是通过劳动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主动改造周围对象,赋予其新的意义。农业的兴起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通过开垦农田、种植作物,将自然土地转化为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生产资料;畜牧养殖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驯化动物,利用动物的力量和资源。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自然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意志、智慧和创造力融入自然对象。比如,在建造房屋时,人类依据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设计并建造出各式各样的住所,这些住所不仅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场所,还成为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化自然阶段,人类通过对自然对象的改造,不断拓展自身能力边界,同时也持续重塑着自身的本质。

能动自然阶段:科技驱动的对象掌控。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飞跃,能动自然阶段随之而来。在这一阶段,人类通过创造性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对象的理解和掌控。科学研究成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关键手段,技术发明则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引发动力革命,到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如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能动自然阶段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这些科技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使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达到新高度。人类在能动自然阶段,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然规律,进一步拓展自身能力边界,实现对自然对象更深入、更广泛的塑造。

虚拟自然阶段:符号构建的对象抽象化。到了虚拟自然阶段,抽象思维和符号系统成为构建虚拟对象的关键工具。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人类进入数字化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人们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各种虚拟角色、场景和故事。虚拟社交平台让人们得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互动,网络游戏为人们提供了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虚拟空间。比如,在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中,玩家可自定义角色外貌、技能和性格,通过完成任务、与其他玩家协作或竞争,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在虚拟自然阶段,人类的存在方式得到极大拓展,虚拟对象成为人类定义自身存在的新维度,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社交关系和创造活动,深刻影响着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义。

自由意志的幻象与真实:选择的二重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宣称“人注定由”,将人视为自我创造的绝对主体,将选择视为存在的绝对律令。唐震先生则通过对象关系理论证明:本质并非主观建构的产物,而是主体与对象互构的生成物。自由意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对象互动中实现的有限自由”。原始社会中,人类选择受限于自然条件;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规训体系、文化传统、算法推荐等构成新的约束。然而,唐震先生并未陷入决定论泥淖,而是强调“选择的二重性”:个体在客观限制中仍能通过意向性选择实现自我定义。当人类意识到“选择的边界正是自由的起点”,当接受从被动承受升华为主动创造,存在便获得了救赎的可能。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如一些传统哲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是一种绝对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存在;相反,自由意志在与对象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选择不仅是对不同对象作出抉择的过程,更是个体在对象关系中主动定位自身地位的表现。个体通过选择,能够在对象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个体的选择看似自由,实际上受到社会文化和群体微环境的影响。因此,选择既是个体主动性的表现,也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原始自然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极大地制约了人类的选择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人类的选择空间不断拓展,但依然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社会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使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往往会考虑家族、社会的期望和历史传承。经济条件同样是限制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可能因缺乏教育资源和经济支持,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进而限制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 在虚拟自然阶段,自由意志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元宇宙中,用户可自由构建数字分身,看似实现了萨特式的绝对自由。然而,算法对行为数据的捕捉、平台对交互规则的控制,使虚拟选择成为“被设计的自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选择面前完全被动。个体在面对各种限制时,依然具有自主性,能够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决定。这种自主性体现在个体对自身需求、目标和价值观的认知上。选择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地位和意义。通过不断做出选择,个体在与外界对象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认知和人生轨迹,并以微小选择反抗系统的异化,实现“对象关系中的主体突围”。真正的自由产生于对限制的创造性转化,在对象关系中实现自我意义的生成。

劳动美学与存在价值:从异化到解放
近代哲学将异化劳动视为资本主义的痼疾,而在后工业社会中,劳动的异化进一步加剧:零工经济将人简化为数据节点,绩效指标消解了工作的意义感。唐震先生提出“美是自由自在地劳动”,将劳动重新锚定为存在的价值源泉。这一观点并非对异化的浪漫化逃避,而是揭示了劳动的双重性——它既是生存手段,也是本质生成的中介。
以手工陶艺为例,匠人从选土、塑形到烧制,每一步均需与材料特性对话。这种劳动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主体与对象的诗意交融。唐震先生指出,当劳动突破功利性桎梏,升华为“对象关系的艺术化表达”时,人便在创造中实现了本质的对象化。创造性劳动的解放潜能,使劳动成为存在的宣言。
随着自动化取代重复性劳动,人类面临“无用阶级”的危机。唐震先生的理论为此提供了出路:劳动的重心应从物质生产转向意义生产。例如,照料机器人无法替代护工的情感互动,AI绘画难以复制人类艺术家的生命体验。未来的劳动将以“对象关系的情感联结”为核心,使存在价值在人与技术、人与人的深度互动中持续焕新。

在对象之网中编织存在之意义
唐震先生的《接受与选择》以恢弘的理论视野,将存在从封闭的主体性牢笼中解放,置于开放的对象关系之网。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先民,还是元宇宙中的数字游民,人类始终在“接受对象约束”与“选择意义生成”的张力中定义自身。这一理论不仅是对哲学史的批判性回应,更是启示人类在现代文明困局中寻找存在之锚的先见。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益模糊,唐震先生的思想提醒我们:存在的本质,永远诞生于人与世界相遇的刹那。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政 最新回复 首页 龙江 国内 国际 文娱 体育 深度 财经 军事 历史 健康 评论 时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