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与金熙长临《郑文公碑》,看透自临形临及意临 2025-02-06 20:50:40
来源:网络
北魏名臣郑道昭(455-516年)为其父书写的碑文《郑文公碑》(见图一),为历代书家所钟爱。当代隐士金熙长评《郑文公碑》为:该碑是用篆籀笔意写楷书的典型代表,该碑用笔厚拙宕逸,结字端庄多姿,书风雄浑矫健,可作为临写仙家书法《瘗鹤铭》及《许长史碑》等的辅助参考之碑。现今流传下了许多书家临写的范本。如清代书家赵之谦(见图二),当代著名隐士书法家金熙长也在此碑用功(见图三)。
图一/《郑文公碑》
(图二/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图三/赵之谦与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今天我们在这里把赵之谦和金熙长先生各自临写的《郑文公碑》放在一起比较与批评,旨在讨论书坛千古话题“如何临帖”:临帖,是修书之径,是成家之梯。但关于如何临帖,历史上有些大家主张一味的用自己的笔意去临帖,也有很多大家认为要尊重原碑,与原碑写的一模一样,而金熙长先生则认为初学时要以形为主,连续临了三十通以上后,则要形神兼备,认真临够五十通以上后则融入自己的笔意来临帖(见图四金熙长临《郑》),三十年功夫后则可以得意忘形,甚至表面上连原碑的痕迹都写没有了,只剩下一阵雨后清风,一场空山落雪。(可搜索拙文《赏隐士书法:把字写到了没有书写的痕迹》)。
(图四/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金熙长先生临写《郑文公碑》也是因我们而起。入冬以来,老师陆续临创了很多种《瘗鹤铭》,有水前的,有水后的,也有水前水后综合的,有六条屏、八条屏及十条屏等大小及风格不同的临作。(见最下图)每件都称得上是神品佳作,为我们还原了该碑未刻时的精神面貌(见《书坛热议隐士左书<瘗鹤铭>,引发对“拙书与丑书〞的深度思考》)。我们也看得手痒痒,跃跃欲试,也想写一写《瘗鹤铭》。但是老师说欲写《瘗鹤铭》先临《郑文公碑》及《许长史碑》等与其同时代同书风的相关碑帖。
(图五/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图六/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图七/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图八/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图九/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图十/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图十一/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图十二/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老师还认为,临写《郑文公碑》及其《云峰山诸石刻》是研写仙家书法的前提,有此功底后方能进入《许长史碑》、《姚伯多碑》、《广武将军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与仙家书法相关之碑,可见《郑文公碑》的重要性。(详见可搜索《金熙长+以上各碑》)我们听了老师的话,便一心一意临起《郑文公碑》来,两个月下来临写了好几通。老师在点评我的作品时,他把赵之谦临写的《郑文公碑》给我们看。我们观赵之谦临《郑文公碑》发现,笔画虽开张有力,但笔笔程式化、同一化,没有把郑文公碑丰富的篆籀线条内涵及结体姿态表现出来,丢了该碑的典型特征。同时发现他没有对所书之内容进行细致考证,出现了多处误笔。
(图十四/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图十五/金熙长临《郑文公碑》) 关于左书,当代也有用左手书写的书家,有的是因右疾,有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怪异的书风。今天观老师左书《郑文公碑》,则是践行他的“不而”笔法:不求仁而仁彰,不欣义而义著…简言之,不为修行而修行,不为写字而写字…在技与道上,有不有而,不求讨好而写自我。
(图十六至十九/金熙长左书临《郑文公碑》)
(图二十/金熙长榜书《入楞伽经》尺八屏八条屏)
(图二十一/金熙长书水前《瘗鹤铭》尺八屏四条屏)
(图二十二/金熙长书水前水后综合版《瘗鹤铭》尺八屏四条屏)
(图二十三/金熙长左书《瘗鹤铭》尺八屏十条屏) 撰文/包玉慈 梁善剑 |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 ||||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