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陕西热线 > 新闻 > 正文

弘扬朗诵艺术 传承中华文明——主持人杜桥

2025-02-19 18:29:06    来源:网络

 

弘扬朗诵艺术,放歌美好生活!朗诵是语言的花朵、精神的的火炬!生命因朗诵而精彩,生活因朗诵而芬芳!
诗歌与朗诵是“文化自信”的一双翅膀。“诵读经典”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法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圣人孔子就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
抚摸经典,追怀先贤,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很多关于古人“诵读经典”的记载。
例如: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雷公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以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
《吕氏春秋博志》:“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 孔子、墨子的智慧和成就,都与不分昼夜地坚持开口诵读经典相关。
《庄子列御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郑国一个名叫缓的普通人,运用抑扬顿挫吟诵经典的方法,坚持不辍,三年后成就为儒士。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反复诵读,连串竹简的皮绳都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十八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 ,“近者编绝,久者简垢”,串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是长期坚持精读深诵的明证。
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我国古代各种学科普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方法,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就在于“诵读经典”。通过“诵读经典”,达到自己心身与圣人“相谋”、“相印”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承传,关键在于诵读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的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中蕴藏的能量,借助经典中丰富的上善信息和甚深义理不断升华自己。“经典诵读”,有益于开发慧性,提升智能,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是孕育民族科学创造性、创造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宝贵方法。
朗诵是口语表达与交际的一种重要语言艺术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则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达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和鉴赏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达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艺术。

一、什么是朗诵?
什么是朗诵?关于这个问题,词典、书本教材及网络上有很多雷同的答案:“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我个人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诗”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汉字是像形文字,因此,对于“诗朗诵”这几个汉字,我个人是这样解读的——
首先说“诗”字的结构,“诗”字是由“语言”的“言”字加上一个“寺庙”的“寺”字组成的,因此,可否这样理解:“诗”是脱俗的、空灵的属于精神层面的艺术语言;
再说“朗”字,“朗”字的结构是由“优良”的“良”字加上一个“月亮”的“月”字组成的,而“诵”字的结构,是由“语言”的“言”字加上一个“甬”字组成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诗朗诵”这几个汉字:“诗朗诵”——就是从人们心底“涌”出的像泉水一样清新、甘冽,像月亮(月光)一样美好、明朗的有声的语言艺术呢?!
朗诵是综合的、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是朗诵者在文本的文学性基础之上,对作品或文章进行艺术加工,使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不能照本宣科!
朗诵就是通过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错落有致的有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艺术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的一个艺术再创作过程。好的朗诵必须有声有色,气韵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朗诵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首先,朗诵者在拿到作品之后,必须正确地判定作品的体裁,深入地研究、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篇章结构,段落层次,深刻体味、领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设计好、确定好朗诵的基调。
朗诵者在朗诵、朗读过程中,不仅要按普通话的语音标准,读准每一个字音,查字典,扫除障碍,而且还要处理好每一个句子的语调和语速。一般地说,陈述、说明的句子多用的是平调;疑问、惊异等语句采用升调;迟疑、夸张等语句用曲折调;而肯定、赞叹等句子则常用降调。就语句的快慢来看,在表现情绪兴奋或激动、愤怒的时候,语速应稍快一些;而在表现悲观、失望或庄严、肃穆的情况下,语速就要相应地慢一些。除此之外,朗诵中还要注意读准语句中的轻重音,掌握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连接等等。
好的朗诵,要注意把控好“三流”,即:“气息流”、“声音流”(或叫语言流)、“情感流”,“三流”合一,才是好的、上乘的朗诵艺术!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和练习。
只有掌握好以上几个方面的的语言技巧,朗诵起来才会显得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听起来才会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气韵生动,也只有这样,朗诵者所呈现给受众的,才能算得上是一件语言艺术的精品!
关于朗诵,我总结了这样四句话:“声音是载体,文化是基础,技巧是根本,情感是灵魂”。
1、声音是载体
声音是承载语言的容器,好的声音是爹妈给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的恩赐。但仅仅有好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声音条件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不是有好的声音就会朗诵、就能朗诵,也不是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话剧、影视演员都会朗诵,都能朗诵的!因为,朗诵不仅要动嘴,还要动脑,用头脑去想、去琢磨,用耳朵去听、去鉴别、鉴赏,用心去感受。朗诵者必须深入的研究思考、持久的练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就像学钢琴等乐器一样,是靠时间累积起来的,必须有一个持之以恒、长期不懈的学习和“炼”习过程(百炼成钢),来改变不正确的呼吸、发声习惯,包括改变不规范的方言土语,总之,好的朗诵需要声音、感情、语气、技巧等诸多元素的合力才能完成!
在30多年的播音主持、朗诵实践、教学和做考官、评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一些人喜欢“玩”声音,甚至炫耀、显摆声音,我觉得这样做很浅薄!要知道,声音是为内容服务的,脱离了鲜活生动的思想内容的声音,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只能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
还有一些初学朗诵的朋友缺乏主见,易受他人的影响,盲目崇拜,模仿跟风,比如:有的朋友听了或看了某个名家的朗诵,就拿腔作调地仿效,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
说到这里,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本天才书法家9岁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引起的各界的强烈反响。他的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二十年过后,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呢却销声匿迹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贴成瘾,二十年下来,他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点都没有了!现在他的字与王羲之比较起来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在艺术家眼里,他的作品只能算是仿制品,已经没有任何鉴赏价值了!”
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要知道你学得再像,也只能是表面的皮毛,而精髓和神韵是学不来的,因为,艺术是不可复制,不可克隆的!
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都是不同的,你就是你,就算你学得再像,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模仿秀”,而不是你“自己”!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会“借鉴”,而不能简单的“拿来”。更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就像毛泽东主席说得那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朗诵者要善于“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而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诵艺术的道路上开辟一片新天地,进而在艺术的天空振翮高飞,自由翱翔!
2、文化是基础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保田说:“演员的表演比到最后,比的是演员的文化底蕴。”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文化底蕴做基础!文化是一个人气质表达的综合修养。
没有文化底蕴,你只能是一个“匠人”,而成不了这个领域的艺术家!“王”和“玉”只差一点,虽然就差这一点,你就成不了“玉中之王”!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朗诵艺术来说,没有文化,就不会解读作品,当然也就演绎不好作品!所以,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我们发现,有一些影视、话剧演员和播音员、主持人,在影视剧中、在舞台上和广播电视和网络传媒中,时常有读错字、读白字的现象,影响很坏,且贻害无穷! 在文化这个根基上,缺乏应有的内功!
因为,这些人都是所谓的“公众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知名度很高、社会影响很大,有很多人盲目崇拜、追捧、效仿,也正因为如此,就更容易误人子弟!
因此,就要求我们朗诵者,对待朗诵艺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另外,朗诵者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切忌不求甚解,按照偏旁部首念字、猜字。在这方面,已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朗诵家孙道临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无论走到哪里,兜儿里总揣着一本字典,以备不时之需。孙道临先生的这种做人从艺的美德,让我们后辈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学海无涯,以无止境。朗诵者必须具有“活到老、学到老、悟到老”的精神,才会在艺术的王国里,纵横驰骋!

3、技巧是根本
初学朗诵的朋友,经常会遇到“眼高手低”的问题,在朗诵会现场或聆听大师们的朗诵时,深深地被朗诵艺术家们炉火纯青、声情并茂的朗诵所打动、所震撼,可是当自己在进行朗诵练习时,主观上也想达到像朗诵艺术家那样的“艺术效果”,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想到了,可就是做不到,这就是因为“功力”的问题,因为你没有“朗诵艺术家”的“功力”!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朗诵者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苦练基本功,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
诚然,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者的“艺术感悟”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感觉和悟性,没有感觉的人,只能是匠人,成就不了艺术家!就像日本的许多钢琴家一样,技术非常好,但只是机械的弹奏,就是缺乏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缺乏灵感。
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朗诵是“艺术”,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而艺术是需要“感觉”的,艺术“感觉”源于天赋,不是后天能够学来的,没有“感觉”的人是搞不了艺术的,这即是灵动!
4、情感是灵魂
我们在有关朗诵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的书本教材上,经常可以看到“用情吐字,用爱归音”,“以情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说法,所有这些讲的都是一个“情感”的问题!可见“情感”对于有声文学(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我认为:朗诵艺术是引领人们向美、向上、向善的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诵者就是神圣的布道者,就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宣传员!
朗诵是精神的火炬!艺术家应该是盗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朗诵者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对于朗诵者来说,“情感”就像战士的弹药一样,是朗诵者征服受众的有力武器!
因此,我说:情感是灵魂!朗诵要动真情!朗诵就是用声音作画,朗诵者要善于用声音的这支“彩笔”,去描摹一幅或清丽婉约、或激越悲壮的立体音画,成语“绘声绘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情感”来自何处呢?“情感”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来自朗诵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发现!
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美是生活”!热爱生活,你就会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热爱生活,你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属于美的范畴,而美是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感知、发现和鉴赏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纷繁的日常生活中感应到美的韵律,并与之共鸣;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的闪光,找到美的倩影!诚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已故的中国播音学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先生在谈到“播音主持艺术”时,曾经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对不对,准不准,美不美”。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成为检验和衡量“朗诵艺术”的审美标准!
总之,朗诵是一种传达感情的艺术。这就要求朗诵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善于在作者和听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了这样四句话:声音是载体,文化是基础,技巧是根本,情感是灵魂。窃以为,只有将这四者有机地统一在朗诵的全过程中,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朗诵艺术!

 

 

作者简介:
杜桥(杜玉明),辽宁传媒学院播音主持教授、沈阳广播电视台资深主持人。辽宁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兼朗诵艺委会主席。国家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诗歌音乐舞蹈史诗“诗韵中华”签约艺术家,中国诗歌春晚执行导演。CCTV全球爱华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中国朗诵联盟艺术顾问。
曾获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奖、中国演艺界“最佳朗诵奖”、全国高校国学联盟“朗诵家诵读贡献奖”、辽宁广播电视十佳“金话筒”金奖”、沈阳新闻战线“十佳主持人”。
曾出版诗文集《抚摸往事》、《杜桥短诗选》、有声图书《中华诗词诵读.传统文化朗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政 最新回复 首页 龙江 国内 国际 文娱 体育 深度 财经 军事 历史 健康 评论 时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