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盛世华诞·中国艺术名家典范——韦斯琴 2024-12-29 17:20:25
来源:网络
周桃华華龍軒画馆制监
韦斯琴 1966年12月出生于安徽芜湖。
审 美 力
不仅是小儿,有时女儿作业不多时,见弟弟在临写,手痒痒的也临写两页,两人还相互比对,非让我评判谁写得更好。我只好各说一些优点,再各说一些要改进的地方。至于到底谁临得更好,只能含糊其辞啰。
时间久了,这本放大版的《玄秘塔》,仿佛已是画案的一部分,或者等同于放在案上的一盆绿植。疲倦时,盯着看几眼,立刻又来了精神。停笔喝茶时,也会不自觉地扫几眼,那俊朗的架构,完美的比例,百看不厌。
有时无想地坐在案前,眼前又见《玄秘塔》,从心底蓦地升腾起一份敬。于是也提笔临上几页,但每次这样的提笔总是收不住手,然后一页接一页地临,像女人到了时装店,不厌其烦地试穿,更像孩子到了玩具店,根本拽不走。
每次在这样的情境里沉浸一小段时间,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启发,之后再创作一组不俗的新作品。
写楷书,唐楷无疑是顶级宝藏。不只是结体俊朗的柳公权,还有大气磅礴的颜真卿,更有清新雅致的欧虞褚薛。择一家心仪之作,反复沉潜,仔细比对,深临,精临,之后再化入笔端,自会有唐风古韵。
对于书法、绘画,热爱的确是一把金钥匙。因为热爱,我们才会反复进入书写的时空,用心琢磨法帖的架构特征、书写节奏、墨法气韵。
写着写着,便觉得艺术创作像是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幻城,那是完全依着自己的思绪构筑的小世界,画面、笔墨、气息,都是另一番情境的平行空间。当我打开这个小小的世界时,尘世间的喧嚣,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会迅速隐去,思想的小火花在脑海里快乐地闪烁,令人兴奋、沉醉、释怀。
其实,每个人都有艺术天分,只是有些人迈步早。而有些人,因为过于迷恋物质,延迟了步入艺术空间的时段。当然,也有的人艺术天分自幼就被长辈们扼杀了。也有人,还没来得及享受艺术空间,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艺术,当然不止于书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诗歌、戏剧……这些都是进入艺术的门户,而且这些门户间是有回廊相通的。所以我们常常感慨,舞蹈与书法是相连的,草书就是线条的舞蹈。音乐与绘画也是对应的,一首优美的乐曲,时而将我们带到波澜壮阔的海岸,时而又将我们带回潺潺的溪边。而美的建筑,感人的雕塑,则是凝固的诗。
艺术起源于人文、情爱,并将美散发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我们看莫扎特的乐谱手稿,干净而整洁,仿佛他只是将天庭的仙乐带到了人间。而贝多芬的乐谱手稿,却总是反复涂抹修改,像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挣扎。
虽然我们不能以书法的审美来赏读大师的乐谱,但那份源自心灵的纯真与美好,则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样,如清泉流淌。
我常常和孩子们共临《玄秘塔》,还将续临唐宋名家。我要带着他们去寻找一扇通往艺术幻城的大门。也许将来,他们会转向文学、建筑、音乐,那都无妨。只要能让心灵找到快乐之源,人生就不会因为太在意物质,而变得唯利是图。
一个缺乏审美力的人,内心会很累,精神会很贫,格调也会相对低。抬眼看看世界,一个民族是否高贵,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整体审美力。
因为无法迅速回答他的疑问,只好先给他的提问点赞。现在想来,根源在于审美力。我们的商周、秦汉、唐宋,都曾有过极高的审美力,所以才会留下那么多精美的诗文与经典的书画。
时隔几千年,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又被列强入侵、殖民,直到近百年,中华民族终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人民的自信力正逐年增长,但民众的整体审美力还有待提高。而如何提高审美力,正是当下中华文化要直面的大课题。我们一起努力吧,从自身修起,从孩子抓起。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 ||||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