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行草《郙阁颂》集联,为书法生演绎如何学习高古行草书 2025-02-12 09:00:32
来源:网络
(金熙长行草/于理不安靡所就,与物有济即便为) 当代隐士书家金熙长,学草书不学二王,独辟蹊径,直从汉隶化出。书风古拙而雄浑,与当今流行书风拉开了距离。
(金熙长隶书/于理不安靡所就,与物有济即便为) 上联是《郙阁颂》化行草的第一幅原联,此联基本上保留了该碑的书风面貌。因作者对此碑熟练于心,书写时一气呵成,所以气息贯穿始终,见字如读汉史!
(金熙长行书/于理不安靡所就,与物有济即便为) 上联是第一组“隶化草”的第三幅,在第二幅隶带行书的笔意上再进行削繁。虽是行书却古意盎然!
(金熙长草书/于理不安靡所就,与物有济即便为) 上联是第一组“隶化草”的第四幅。较上幅行书,此联已臻高简而无为,于不经意间写经意,虽虚还实,虽动犹静。
第二组之一:金熙长隶书《郙阁颂》集联“流水高山相爱慕,詠功颂德所欢欣。”隶书。 此联粗看无奇,而细品则用笔沉着,结体严谨,书风雄浑,有琳琅振响之感。
第二组之二:金熙长行书《郙阁颂》集联“流水高山相爱慕,詠功颂德所欢欣。”行书。 此联虽行书,但原碑书风犹存,篆籀意浓,故线条流畅不流滑,苍茫不浮躁,有隶意有古韵,格调高远。
第二组之三:金熙长草书《郙阁颂》集联“流水高山相爱慕,詠功颂德所欢欣。”草书。 至此,作者已经将前二联的隶书及行书写法融入了这幅草书,结体虽变,线条仍古拙有味!
第三组之一:金熙长隶书《郙阁颂》集联“风月三秋慕,江河万古流。”隶书。 虽是集联,但书风开始融入己意,在原碑拙朴之基础上再添逸致。
第三组之二:金熙长行书《郙阁颂》集联“风月三秋慕,江河万古流”行书。 此联气势雄浑,得《郙阁颂》之意趣写出了“江河万古流”的历史沧桑!
第三组之三:金熙长草书《郙阁颂》集联“风月三秋慕,江河万古流。” 熙长先生认为,只有在汉隶基础上化草书,其草书线条方可古厚而博大。
第四组之一:金熙长隶书《郙阁颂》集联“斯文不减班扬作,此地还存夷惠风。”隶书。(班扬指班固与扬雄,夷惠指伯夷与柳下惠) 此联藏巧于拙,线条暗存波澜。既写出了《郙阁颂》的厚拙,又增添了隐士的山林之气。从这朴实古厚而静穆的线条中读出隐士书家多年来孤苦修炼的影子。
第四组之二:金熙长行书《郙阁颂》集联“斯文不减班扬作,此地还存夷惠风。”隶书。(班扬指班固与扬雄,夷惠指伯夷与柳下惠) 细品此联,“风情风华风骨”俱存,既有西北汉子的憨厚,又有江南才子的风流,书卷气与山林气同存。
第四组之三:金熙长草书《郙阁颂》集联“斯文不减班扬作,此地还存夷惠风。”隶书。 只要将视线稍作停留,就不难发现:隐士写至此联时已入化境,仿佛将自己置身于汉时,虽无三王风,但存张芝意!让观者如沐古风,意犹未尽,仙家书风跃然纸上!
(以上为金熙长大字临《郙阁颂》局部,详细可搜索“金熙长临《郙阁颂》单字高清放大”)
(以上为金熙长以汉隶笔意书写自撰诗联,更多金熙长作品可搜索“当代隐士书家为何能写出仙家书风?”) |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 ||||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