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我国首家汉字博物馆暨中国古文字博物馆在成都正式启航 2025-04-01 16:53:03
来源:网络
据悉,我国第一家以汉字文化为主题,以研究汉字起源、发展为核心,集中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从符号到文字发展演变历史的博物馆。该馆经过近五年的筹备建设,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下,在中国秦文研究会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于3月30日以《博物馆之夜》全网直播方式在成都正式启航,面向全社会开放。
成都东方汉字博物馆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管,成都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营利公益组织。中国古文字博物馆是由中国秦文研究会主办,由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公益性博物馆。
该馆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从远古时期仰韶文化的黄河文明,良渚文化的长江文明,到红山文化的象形文字,以及远古时期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以中国古文字研究、传承为核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提高公民道德与文化素质。始终秉承发掘,保护,研究,传承的方针,致力于将中国文字演变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生动的呈现给每一位参观者。
中国古文字博物馆暨东方汉字博物馆陈列的有研究价值的收藏品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拥有一批以古文字和汉字为主题的藏品和艺术品 ,馆藏丰富,种类繁多。展品实物主要为刻有甲骨文的龟甲、碑刻、石刻、高古玉器、竹简、玉简、银圆、铜钱、刀币、古代书卷、漆器、酒器、石器、匾额、雕版、宝剑和历代名家篆刻(印章)以及历代名家拓片等。这些藏品所展示的文字,足以鉴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我们探索、发掘、研究中国古文字从符号到象形文,从象形文到甲骨文的发展演变历史有重要的帮助。对中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使用历史最久的文字,也是如今唯一常用的象形文字。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一路行来的汉字,见证了众多文字的消亡,自身仍屹立不倒。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汉字的载体,从骨、到陶、到金属,从石、到木、到绢纸。时间来到了现在,我们眼前的屏幕也成为汉字新的载体。对人们探索、发掘、研究中国古文字从符号到象形文,从象形文到甲骨文的发展演变历史有重要的帮助。
如今可见最早的汉字,看上去可能只是一些符号,比如距今约8000到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刻符龟甲,龟甲上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
陶土经火烧而成陶器,铜、锡与铅经火炼而成青铜,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如今称为金文。甲骨文用刻刀刻划,所以直而细,金文用类竹片物刻在黏土模具上,再用此模具冶炼出青铜器,所以曲而粗。尽管形态有异,但字体结构却一脉相承。
甲骨文的“册”字,形态像并排连缀的竹木简。金文的“典”字,形态如人两手捧着“册”。由此推测,殷商已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竹木简。与金石相比,竹木毕竟易朽,因此如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简和木简,也不早于战国时代。
时代巨变,汉字亦然。汉字经历过快速简化过程,载体如今也越来越多地变成各种屏幕,但无论如何变迁,汉字的核心精髓却从未更改。所见即所感,所视即所思,天人合一,物我无别。象形的汉字既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更随时蕴含与自然沟通的密码,汉字之独一无二,正在于此。不论时代如何演进,只要汉字不灭,中华民族便希望长存。
《汉字博物馆开馆之夜》首创"汉字川剧变脸"表演、二十四位童声吟唱《千字文》《百家姓》《礼运大同篇》《中华好家风》等国学经典表演、汉字主题舞蹈,以及"云览华夏字库"沉浸式体验。
|
陕西热线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3351号-1 | ||||
Copyright@2010-2018 www.sxrxol.asia.All Rights Reserved. |